3)第398章 我真伟大【5200字求月票】_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语母语者短不了多少,基本一致。

  可能有部分天才会表现出个体差异化,但陈锋会从更全面的整体框架考虑问题。

  因此在基本合格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层面,快思维的专家级学者占比更高。

  但在顶级知识分子的层面,快思维结构吃到的效率红利被吐出来了。

  目前全球顶级科学家中汉语母语者占比较低,甚至远低于五分之一的人口比例。

  对于这种差距,比较外在的说法是国情差别。

  因为快思维的主体——中国目前是在扮演追赶者的角色,并且在追赶的过程中始终需要面对慢思维社会构建的科学封锁线。

  在很多领域内的相对落后是客观事实,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。

  大部分出生在汉语环境中的学者必须先突破封锁线,才能获得真正的顶级知识,快思维的中国比慢思维的欧美多了一重困局。

  比较唯心的说法便是陈锋这所谓的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论。

  快思维的社会结构里普通民众的基层知识更好,但在顶层的阶段,快思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效率衰减。

  理论上,如果快思维母语者本身性格比较沉稳,在学习和累积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做到慢思维者那样一步步夯实基础。

  但这又多了个性格沉稳且坚韧的先决条件,因此从比例上讲,慢思维的确容易出中坚层的知识分子,并导致顶级知识分子的数量比例出现差距。

  在顶级知识分子的人数上,快思维母语结构的人稍微落后。

  原因很复杂,也很多方面,陈锋现在也只能执拗的认为无论何种母语,登顶时代知识终点的难度是一样的。

  只是现实世界里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最终导致了如此结果,所以他也只能以既辩证又唯心的想法来看待世界。

  他认为,最完美与省力的捷径,是将两种语言的环境完美融合到一起,让后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分快慢结构的思维。

  这是先天的融合。

  在他身边有个最鲜活的案例。

  从小就生长在双语环境,母语根本不分中英的青年学者赖恩。

  诚然,赖恩的成功与他个人的天赋和努力脱不开干系,但他的存在起码也给陈锋奠定了信心。

  同时陈锋也要追求后天的融合。

  真正的学问家可以跳出先天母语环境的束缚。

  幼时生长在汉语环境,在成长阶段进入英语环境,然后以极强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英语,并将两种语言的优势汇合到自己一人的脑子里。

  这种后天的完美融合可以选出的代表人物更多,李政道、杨振宁、丁肇中、童第周等人。

  陈锋觉得这也不错,起码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。

  但或许有人会质疑他,对他的看法表示不服,并讽刺他,“你是不是认为纯汉语环境出不了大学问家?”

  陈锋则只能无奈的表示,有,但数量和质量还不够让人满意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jask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